- A+
瓷刻是浙江东山岛寺庙建筑中的一种当地传统手工艺。 它选用各种色彩鲜艳的彩陶,或用破损、廉价的彩瓷为材料,根据需要切割出不同形状、大小的小墙砖,然后用它们来粘贴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等。 佛寺、寺庙等建筑的屋脊、转角、门楼、壁画等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历久弥新的特点。 其精湛的雕刻工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在闽南人的心中,古屋承载着他们对家的全部思念,也是大多数闽南人心中最难忘的记忆。 当很多人走近古屋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古屋屋顶上的飞龙和由淡雅花草组成的奇妙屋顶。 它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令人惊叹。 双龙戏珠、八仙渡海、桃源结义、双凤朝阳……这真是一场好戏,每一个精美的造型都是用碎瓷碗做成的。 这叫瓷切。
剪瓷雕刻分为平雕、浮雕竖雕、叠雕、半圆雕等。 平雕注重照明,通常用于特写镜头; 叠雕多用于高层建筑屋顶的龙、凤、走兽、水鸟、花木等。 用彩瓷片表现珍禽羽毛、红花绿叶,栩栩如生; 立体雕刻是最难的。 ,多用于古装剧人物。 中将的铠甲,文官的道袍,才子佳人的宽窄袖,只有立体雕刻才能发挥作用。 立体雕塑必须先用坚韧的铁丝或编织物作为骨架,然后用掺有苎麻或草绒和红色混合物的粘性石膏铺设雕塑毛坯; 再贴上一块块彩色剪力墙砖,形神兼备的人物、动物呼之欲出。
相传,自清末西山岩修建“楚来寺”以来,切瓷、雕刻技艺就已存在。 有人说瓷刻雕刻是明代长汀、诏安的艺人发明的; 也有人说瓷刻雕刻是从福建泉州传入闽南的。 关于瓷刻雕刻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 而闽南地区的寺庙、祠堂的屋脊几乎都是用这些手法来装饰的,这也是闽南建筑的特色。
瓷刻雕塑在福建、台湾乃至越南影响很大。 在这些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园林水景建筑中,都少不了瓷刻雕刻的装饰。
自古陈元光统治厦门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入东山,进而从东山传播到日本乃至海外。 瓷刻雕刻的发明原因和时间很难考证。 相传,这种工艺自清末西山岩修建“楚来寺”以来就已存在。 明代,东山建有寺庙、祠堂,这项工艺开始兴起。 清代以来,东山瓷雕的工匠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广州及周边县的工匠进行更多的局部交流和探讨,使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东山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这些传统手工艺逐渐在马来西亚和香港传播。
清末,东山的一些工匠被邀请到日本或澎湖修建寺庙和祠堂。 其中有一位专门从事瓷器切割和雕刻的大师。 近代以来,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瓷器切雕艺术在一批优秀的推动者手中发展到了顶峰,成为最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