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建筑,新增了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背后的故事。
铜像揭幕仪式
2005年5月25日,上午时分,广东梅州市大埔县洋溢着喜庆气氛。一场规模宏大的活动在此展开。今天,正值孙中山先生莅埔八十七周年纪念会中山纪念堂的孙中山雕像的介绍,同时,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揭幕仪式也在此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梅州市及大埔县各界人士,以及台胞代表等近千人,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重要时刻。孙穗芳博士特地从美国返回,她与大埔县县长叶解春一同为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举行了揭幕仪式,该铜像高达高三点三六米。
孙中山莅埔往事
1918年5月26日,这一天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护法运动虽告失利,孙中山先生却从汕头出发,途经潮安,乘坐协和号轮船,最终抵达了大埔三河坝。在这里,他实地考察粤军,详尽地指导军事策略,并与众人共同商讨如何进行讨伐逆贼、捍卫法统的大计。他勉励粤军战士们挺进闽西,推翻军阀统治,为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业而努力。他那深远的谋略和炽热的爱国之情中山纪念堂的孙中山雕像的介绍,让人深受感动。
纪念堂的诞生
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莅临埔地并下令护法这一重大举措,当地涌现了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这位人物是乡里的贤达,同盟会的成员,新加坡同德书报社的社长,同时也是长城石雕工艺的传承者,人们尊称他为“国叔”的徐统雄先生。他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好友,而且在这次事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徐统雄在国内外华侨中大力筹集资金,1929年,在江苏三河西岸的汇城村凤翔山脚下,成功修建了中国首个中山纪念堂,并将之开辟为中山公园,以此纪念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帝制、全心全意奉献的一生。
纪念堂的风貌
这座纪念堂采用两层的水泥框架式设计,其占地面积大约为五百平方米。楼顶上刻有“中山纪念堂”字样,该字由国民党资深成员胡汉民所题写;中堂部分,蒋中正亲笔书写了“景仰国父”四个字,林森则手书了“作君作师”的匾额,而在正堂的孙中山画像两侧,悬挂着孙先生亲笔题写的“博爱”二字。楼上则展示了一份由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蒋中正和副总司令张学良共同签署的保护令。纪念堂的右侧区域配备了荷花池、纪念碑亭、华表以及避水设施,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纪念堂的变迁
几十年来,纪念堂饱经风雨洗礼。2003年11月,大埔县在旧址上有了重大发现,发掘出了1929年修建中山纪念堂的碑文。随后,县委和县政府拨款六百万对其进行全面修缮。到了2004年11月,纪念堂的修复工作圆满完成,并向公众开放。此后,纪念堂新增了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石雕平台、环绕四周的漆栏、古老的铜鼎、人物雕塑、亭子、花架、回廊等,还设立了“孙中山与徐统雄”以及“孙中山生平事迹”的图文展览乡村入口大门楼,整个纪念堂面貌焕然一新。
纪念活动的意义
此次增建铜像及举办纪念活动,其意义深远。对大埔县而言,这既是历史传承的体现,亦是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动力。它让更多人知晓孙中山先生在此地的英勇事迹,铭记先辈的卓越贡献。对于参加活动的国内外嘉宾以及各界人士来说,这既是一次缅怀伟人的时刻,也是汲取精神力量的宝贵机会。在这个时代,举办此类纪念活动,更能唤起民众的爱国情感和拼搏意志。
阅读完这段历史叙述,你认为这样的纪念仪式在弘扬革命精神方面发挥了怎样的影响?若你有独到的见解,不妨在评论区发表,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
